《影像的原则》读书心得
基本上全篇心得都是个人感想,主观色彩浓重,分镜部分以摘录为主
书写结构参考了《逻辑哲学论》,用粉色下标标记了主观色彩过于强烈的部分
Menu
故事的作用
1.概述
对于一部影像作品,我们身为观众所记得的内容,
终究不过是每个人所关心的事项被一一罗列而已。
不过,如果能让观众对这些罗列的内容“感到有趣“或是“”产生共鸣“,
再加上“得到慰藉或启示”,或“”令人动容的要素,
那么就能灌溉难以忘怀的记忆给读者。
而故事,便是为了“灌溉”记忆所必备的装置
诉说故事就等于是诉说脉络。脉络本身需要有足够的时间来加以陈述,
而故事就是因为伴随时间而发展的性质,所以才能创作出趣味性
简单来说,发展性=趣味
2.基本原理
1.根据时间推进而产生变化
1..主线故事的变化
1.2.每单元故事的变化
2.主人公在主线故事中的变化
2.1.主人公在每单元故事中的变化
3.反派/配角在主线故事中的变化
3.1.如:反派根据时间推进成为主角方,或主角方成为反方
2.在读者角度难以预测的发展
1.难以预测的发展:意料之外,情理之中
1.2.什么是意料之外?读者与作家信息不对等,读者只能在有限信息中推敲发展,得出接近真相却隔靴搔痒的结论,而作者掩护关键信息在转折时放出造成冲击
1.3.什么是情理之中?关键信息必须严格符合此前作品逻辑,否则会变为机械降神的垃圾展开
2.发展需张弛有度,过多的反转令人厌倦
2.1.有时,令读者产生期待,并使剧情符合这种期待也是发展的一部分
2.2.同理,若剧情反转会削弱趣味时,超越读者期待(期待20,满足50)也是一种形式的反转(趣味)
3.情节在发展过程中应当保持鲜度,既“令人不断的感到期待与满足”
3.拥有中心主题(寓意)并符合主题进行展开
1.主线必须围绕主题展开,单元围绕主题发散
2.主题本身携带的矛盾性需要百分之70程度的探讨,并留下想象空间 ——为何要留下想象空间?
关于矛盾设计,我最喜欢的风格便是“纯洁魔女悖论”和“为赎罪而加深罪行的囚徒”
矛盾是用来体现人性的,此处的人性是被作家所深入理解的人性
2.1.作家无法假定读者处于何种立场,不要为读者预设立场
2.2.读者立场若不确定,那么故事中的各种主立场都需要足够代入的空间
有时过于开放深入的故事结构也会成为软肋:如果读者太笨,他们就会搞不懂自己看了什么,得出啼笑皆非的答案
不要把读者想的太笨,但也不能假设他们都很聪明,作家要拿捏这份距离的暧昧来表达自己的主题:
要点只有一个,那就是无论多么开放的故事,主题都一定要明确坚定的表达出来
2.3.无论是上帝视角还是故事内角色主观视角,都将因立场不同而拥有各自的侧重点和新发现
3.因主题带来的消极和负面感受,作品需要将其过滤与净化,及升华。
我认为作家单纯去灌输负面情绪却不去解构的行为是有失尊严的:他可能连自己想说什么都没搞明白就下笔了
讲故事就像写议论文一样,如果作家自己都没想好怎么解决问题或表达意志,那他就不应该走上舞台:因为这简直就是在浪费读者的时间。
4.故事和主题都将拥有结尾,结尾应当使读者在各方面都获得满足(这种满足并不一定全都是积极的)
弗莱塔格认为,发展到顶点的戏剧情节,在高潮处重新孕育出新的悲剧要素,开始向下发展,在这一部分最能够体现出剧作家自身的性格。
4.1.结尾应当在内容上丰富,在时间上果断,在主观上给人分量感和爆发感。
3.剧本的技巧
君冢良一的剧本道(电视剧风格)
这里的介绍的技巧仅仅是可以用来充分利用重复性工作的时间,本身并不具备什么创作性和创作魅力,这种技巧只能运用在不那么重要的部分中。
富野认为把握时间是影像学中重要的原则,原则是人们多次试验后积累的正确经验,但并不意味着它是可被探索到的唯一正确道路,即使面前有正确的道路可走,也要尝试找到令自己倾心的道路,这才是创作的本质。
一部成功的剧本往往都是现以基本的故事去吸引并取悦观众,
然后才能才里面加入一点点自己的哲学
1.移情的技巧
故事开头,可以将主角描写为一个让观众看不出位于故事中何等位置中的角色。其理由是,当故事呈现出普通人晋升为英雄的内容时,可以令观众产生移情作用。
2.社会背景型:多角色多信息与紧张感
讲故事描写的同时满足有如集体行动(有计划性,组织性的行动,保持在会交到朋友,也有时会吵架的关系)与个人行动(没有任何限制而得以自由行动)的乐趣,然后让好消息和坏消息交互呈现,藉由不断连续展现危机与回避危机,以维持紧张感且重复使用。
3.经常使用说明性的台词
可以让作品更易快速被理解,但在某些情况也会破坏沉浸感。
4.故事的节奏不可由作家任意发挥
观众是不愿等待的,从角色说出第一句台词开始,就直接要触碰故事的主干,在前面一小时内,交代所有的资讯伏笔,然后在最后一小时强硬的解决(这是现在流行的剧本写法,但宫崎骏的千与千寻等作品却没有遵循这样紧张的原则,同样展开了宏大美丽且松弛有度的故事)
4.1.这种有如快餐般的创作意图和节奏无法获得我的喜爱。
4.2.留出幻想空间以及如儿童般审视世界再将其呈现的方式也是十分重要的
5.喜剧的技巧
喜剧基本上便是由假装成正儿八百的剧情,来引发笑点。不过,假装的部分并不是以刻板的方法来描写,而是认真注意人性,使用逼真的手法引人发笑
画面与影像力学
1.构成影像力学作用的要素
速度感→→→→视觉印象的缓急
画像的质感→→视觉印象的强弱-| →产生影像的意义 长度(时间)→→视觉印象的缓急
2.舞台的上手与下手
右侧为上手,左侧为下手
上手:理所当然,强大,降临
下手:弱者,被欺压者,令人警惕的
从下手移动到上手,会有一种向上提升的感觉,令观看者抱有期待,但一直使用会令观众变得疲累。(如运动比赛的拍摄方式)
3.镜头的取向
角度(对于拍摄对象的摄影角度)
俯瞰的角度=较弱的印象。
总论性的印象 仰视的角度=较强的印象。可怕的印象
人类平均视线位置的角度=安定感,自然的感觉。普通的感觉
动作的方向性
1.从右方来的人物(面向左方)
强大=普通。理所当然,自然的强大
2.从左向右的人物=由于带有逆向移动的印象,因此会有该人物强大 的印象。
不过,只是呆在左方的人物,则有安定与下位的印象
3.从正面朝着后方移动=理所当然的弱小印象。
状况论,总论的影响
4.从后方朝着前方移动=诉诸的影响。
自我主张,动作带有强制感
5.从下往上移动=极端的逆向移动,所以有强大的印象。
只是待在下方人物则为下位。
6.从上往下移动=理所当然的强大。
可怕。压倒性的印象。
7.对于画面内拍摄对象的视角 长镜头=虽然弱小,但是咨询量多。
模糊的感觉。 越接近特写就变得越是强大 镜头放越近,咨询量就变得更为缜密而精致。
【至于个别镜头的意义请大家自己思考】
动作的速度
快=厉害,可怕
慢=懒洋洋、令人不耐烦。令人放松,稳重
【请大家不要忽略了里头包含了看似矛盾的意义】
4.如何有效描写镜头的远近感
1.角度的意义
仰视的角度=使拍摄对象看起来较大,得以描绘压力。与之相对者遭到重压
水平或目光角度=得以描绘普通
俯瞰=客观化描写 由于能见到整体,因此会形成解说式描写。 使得拍摄对象看起来较小
p.s.s:真人电影会把摄像机架在高度90公分,小津安二郎进一步确立了一般空间高度60公分,榻榻米房间高度30公分 动画无法表现出高度90公分的镜头高度,但富野喜欢以略带仰角的方式轻松衬托出背景,他说:“不想劳烦工作人员光是在一个教室内,用手绘方式来画40张桌椅。”(现在技术改变,也许采用桌椅背景会更轻松)
2.不要乱用俯瞰
u在苏格兰好饿啊来看看阿电的page
看完了,感觉好厉害的研究!
全部读完之后感觉不愧是电,心灵仿佛得到了净化……
呜呜,以后还能看到这样优秀的memo吗……
電
我居然12月才来检查网站T-T ごめん……
最近看书都没写笔记了!反省……之后要抓起来继续写点!